<<启之说十八墨>> 这十八墨即是:喜墨,爱墨,玩墨,收墨,鬻墨,易墨,藏墨,观墨,品墨,选墨,用墨,试墨,论墨,聊墨,说墨,乐墨.迷墨.痴墨. <<十八墨>> 1. 喜爱玩, 2. 收鬻易; 3. 藏观品, 4. 选用试; 5. 论聊说, 6. 乐迷痴。 中国文房四宝专业论坛网上元宵大联欢给大家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好机会,其间我提出了<<十八墨>>,这本是我准备的发言提纲,由于时间问题,和节日气氛太浓了,就没讲成,只讲了个"提纲".喜墨,爱墨,玩墨,收墨,鬻墨,易墨,藏墨,观墨,品墨,选墨,用墨,试墨,论墨,聊墨,说墨,乐墨.迷墨.痴墨.即<<十八墨>>.为了叙述方便和好记,我把它们分成六组即: 1. 喜爱玩, 2. 收鬻易; 3. 藏观品, 4. 选用试; 5. 论聊说, 6. 乐迷痴. 但也不完全是为了方便和好记.因为每一组就是一个阶段;每一个字(三个字一组),就是一个台阶.因此它们是有联系的一个整体与过程,且不断循环着地进行,向理想境界进发。 这<<十八墨>>完全是在我学习的前题下,读了点书以后,本人的具体实践和借鉴.可以说是我二十多年玩画,玩笔墨纸砚,玩古玩的收获与曲折的一个总结.我先讲一下这六组的关系:. 第一组:喜爱玩,第二组:收鬻易.第三组:藏观品,第四组:选用试.第五组:论聊说,第六组:乐迷痴.这六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第一组到第六组,并不断地循环,其中包括每一组内的小循环,也就是说:如第一组:喜爱玩,先是"喜",喜欢嘛.凡事喜欢才做.然后是"爱".再由"爱"到"玩".并不间断循环着地"喜"."爱","玩".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然后才能进入"第二组:"收","鬻","易".以此类推.直至一组一组地循环着,经过这六个阶段.又在这六个阶段内开始循环着前进.为什么要先讲这些呢?讲着讲着您就明白了.为了大家能听明白,我可以上些图:喜-爱-玩______收-鬻-易_____藏-观-品______选-用-试______论-聊-说______乐-迷-痴. 然后又是从头开始新的一轮"喜-爱-玩______收-鬻-易_____藏-观-品______选-用-试______论-聊-说______乐-迷-痴(此时每一组内的小循环也不会停止),并一起继续循环着前进. 在这个无休止的无限循环过程中,每一次小的循环(如:喜-爱-玩)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变化着的,每一个阶段,也是如此.可以这样说"纵横交错,变化丰富,高高低低,有有无无,反复无常".既有丰收的"喜悦与收获",也有灾年的"歉收与苦恼".(待续) (1)喜-爱-玩. 前面已提到,"喜欢"是第一组的头一个因素,也是我最早玩墨的基础.我喜欢墨,是因为从小爱画画儿,这甚至可以说是五十年以前的事(以后说画时再详谈)了.因"画"而喜欢"墨".一开始就用家里的墨(父亲爱写毛笔字),记得那时就用过“金不换”"天然如意","蘭台","五百斤油"等.墨的模样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时我便知道"胡开文"的"墨"好.长话短说,一直到中学时代,在四十二中参加了"美工组",由丁秉深先生教授国画和书法篆刻,讲的第一课便是"笔墨纸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后又经朋友老师同学介绍,师从段拭(号无染,黄宾老入室弟子),王学仲,华非,刘止庸,龚望,梁崎诸位老先生.在学画的同时,开始在老师家正式接触"好墨".那时我开始喜欢这几位老师的笔墨纸砚.都是相当好的"精品".带囊带套带匣,绫缎织锦丝囊,花梨紫檀木匣,嵌镶玉翠螺钿。奉敕皇家御制,名家铭刻收藏。琳琅满目.全是好东西.古墨古玩书画古书我见的多得多有的是.当然,那时不懂.就知道好!喜欢.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一边听老师讲画,讲墨。一边替老师研墨。这一段可以说是最初的"喜欢".我便开始"爱"上了"墨","爱"的标志之一,就是"羡慕".想得到象老师那样的墨.可是一直到文革前也没得到过一块我心目中的好墨,但是用过.老师一看作业说,画的还行(从没对任何学生说过画得好!好极了!此类的话),你用的什么墨,松烟不行,得用油烟.你这墨不行,你拿这半块墨回去再画两遍,这半块墨送你了.就这样.所以好墨研过,用过,感觉过.那时家中都不太富裕.怎么办?那时六十年代初期,天津文革前,劝业场后门那,有许多古玩店,荣宝斋,宝古斋,瑞宝斋,艺林阁,天祥二楼古旧书店经常陈列有笔墨纸砚,古玩字画.一有机会就和几个同学,跑到那去看(六分钱公交车,没钱,两条腿坐11路走着去).要和老师一起去,有机会再摸摸自已喜欢的笔墨纸砚,那就很有满足感了. 再说“玩”。那时的所谓玩,就是刚得到半块好墨,和亲朋同窗好友“显摆”,“曹素功,好墨!看!”或学着老师的样子,上一回手,睁大眼睛,似懂非懂地瞎看半天。或同学间互相换着玩,换着用。或指着自已的画告诉人家,“这是用曹素功画的!”很天真,很爽,很高兴!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日子真是“玩”得很美很美------ 但是很快“文革”开始了,一切都不美了,毁了! 老师!我的亲老师!有的被斗,有的被抓,有的被打折了腿,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 我心目中的凡是好人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坏蛋与牛鬼蛇神!凡是我认为美好的东西都突然毫无例外地变成了“四旧”! ------ 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我对“墨”的最初的“喜爱玩”。 文革中自然没什么太多好讲的,但是有几件和说墨有关的事我还是讲一讲.一是墨汁. 那时,文革初期,写大字报,抄写,是我第一次用墨汁.在此之前写字画画儿就从来没用过墨汁.所以到现在,我对墨汁一直没有好印象,也很少用. 还有就是在文革中期(七一年左右)我买了生平第一次用自已的钱买的墨.曹素功的漆金衣"五百斤油".那时我已参加工作(69年分配).一次去天津荣宝斋(已改字号"天津杨柳青画店"),正逢张茂如老先生(大鉴赏家)和一位客户恰谈收购此墨未果.我便用一元七角,买了曹素功的漆金衣"五百斤油."漆金衣"完整无损,填青楷书四字:"五百斤油"墨侧,模镌阳刻楷书:"曹素功仿易水古法制".好!和以前在老师家看过的一模一样.就是有在坐下角有一点点刀削痕.那是张先生准备收此墨时用一小刀削的,为了看里面的墨色.那真是一点如漆.这么好!张先生怎么没收成呢?他给人家一元五角,人家不卖.你看多有意思!张先生是给国家干,那时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就那政策.没办法.同时,那天我又在店里遛了遛,又在柜台上买了一方砚.,此种砚,在此之前我就看了好几遍了,挺好(那时,要求并不高)!标价是三元,一直没这么多钱,没敢买.诶!我看见一方砚,盖子右角上有一小裂,仔细一看,是裂开了后粘的,我想这方可能能便宜一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元钱,张先生把那有残的方砚卖给我啦了.这方砚是我买的第一方砚.现在,那块曹素功五百斤油墨,早在用到快一半的时候,送给画友了.那方砚还在我这,哪天发上来大伙瞧瞧. 再说“玩”。那时的所谓玩,就是刚得到半块好墨,和亲朋同窗好友“显摆”,“曹素功,好墨!看!”或学着老师的样子,上一回手,睁大眼睛,似懂非懂地瞎看半天。或同学间互相换着玩,换着用。或指着自已的画告诉人家,“这是用曹素功画的!”很天真,很爽,很高兴!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日子真是“玩”得很美很美!但是很快“文革”开始了,一切都不美了,毁了!老师!我的亲老师!有的被斗,有的被抓,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我心目中的凡是好人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坏蛋与牛鬼蛇神!凡是我认为美好的东西都突然毫无例外地变成了“四旧”!就这样结束了我对“墨”的最初的“喜爱玩”。 我对“墨”的最初的“喜爱玩”。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开始了,这期间还有一段陆陆续续从卖(处理)"查抄物资"的委托店.买了几块好墨.记得都是几角钱一块,记的有"紫玉光","聊赠一枝春","青麟髓"等诸品.最贵的也没有超过一两块钱的.很便宜.这样就从“喜爱玩”不知不觉地就说到了"收鬻易".同时新的一轮“喜爱玩”也就开始了。 (2.)收-鬻-易: 从“喜爱玩”说到了“收鬻易”。 "收"就是收罗,收集,收为已有,但更多的含意是"买".古玩行叫"匀","匀给我" ,(有时买东西也叫上货)"这墨'匀'我吧"!意思就是我"买",我收了. "鬻",说白了就是"卖".古玩行叫"走"."那两块乾隆御制五老巡河墨'走'了嘛?"那就是问你卖了嘛.也就是销售. "易",古玩行叫"调","这墨咱哥俩儿调调?"意思就是换换.也就是交换. 收鬻易,就是买卖和交换,整个环节也可以叫流通.如果说"喜爱玩"更多的意义是个人或小集体的行为,那么"收鬻易"更多的意义则是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更好的理解它们的概念和意义.为什么讲这些,一会儿我一讲买卖,您就明白了. 好,先不讲这些了讲多了叫人腻. 步入正题:收鬻易.我买卖过和经手过的,或变相买卖,包括交换过的的墨少说也有一两千块,这还不包括整盒的,从数量上这并不算多.但质量还可以.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国家对古玩买卖逐步放开以后粗略地的算,也二十七年了.所以不算嘛.我也不是专业搞古玩,专业搞墨的.就是"喜爱玩",使之然也.绝对不是做买卖(一直没专业做过这行).都是在玩画收画及其它古玩时,一看墨不错,就收了.渐渐地在古玩行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墨.所以也有行里介绍的.一批一百多块,都要了.然后一分堆,哥几个一人一堆.有时买画搭来一堆,没人要,我一看归我吧!交银子,拿走.回家玩去吧.有时帮朋友看画收画什么的,搭来的墨,朋友就把墨送我啦.有时一块买的画,瓷,杂项等.墨也归我.就这样玩.最初当时懂墨的少,价钱相当便宜.后来就随行就市,越来越贵,你想这么多人搞古玩,狼多肉少,能不贵吗?到现在贵得摸不动了.先说单块的,我从几快钱到几十,几百几千块钱,甚至过万的,都买过或经手过.整盒的墨从几十,几百,几千,到几万都买过经手过.但这也是一个循环着的渐变的漫长过程.
『启之最后编辑于2007-5-27 19: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