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围绕实用这一主题而变化,就是以人实际使用砚台研墨中发生改变趋向成熟,因此古人对砚台的评判是“以用为上”。直至宋代,国家安定社会发展文化繁荣进步,在诗多词新的大宋时代,必然产生三苏,必然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古人在艺术上多是兼能,在书法上下点功夫就涌现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如果痴迷于绘画,就会转身为范宽、郭熙、张择端等。其间纸墨笔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艺术的进步需要文房的帮助,文房产品的进步促进了艺术成就的升华,艺术家与文房的耳鬓厮磨就是在使用中相亲相爱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用是文房的开始,实用是砚的终结,使用和实用是文房艺术的精髓,民国时期墨盒替代砚台,墨汁替代研墨,砚台弃之不用了,即便宋砚贱价同于铜墨盒,民国人认同的还是宋砚第一,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实用就是评判砚台优劣的唯一法则,当然画家的实用性是染出五彩,书法家的实用性是下笔有神,对于抄经者而言,砚台的实用性就是“佛经无妄言,佛语不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