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广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
点点滴滴
楼主: 不语僧

一个几十元的小砚引发的感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语僧 于 2020-10-10 11:55 编辑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自信的逐渐增强,以及电视鉴宝栏目的推波助澜,在文人圈悄悄盛行收藏砚台的小高潮,有些收藏者不仅足迹天下收砚还对砚学开始了有益的研究,我也是从这时开始了喜欢砚台,痴迷程度不亚于民间的藏砚家们,只不过方向不同,我收藏砚台纯粹是为了写字,研墨探究的是怎么能利用好古代的砚台写出好字。所以,在收藏古砚的过程中,玩味和体会什么石质的砚台是最好的砚台?但使用最好的砚台研最好的墨,在最好的纸也不一定写出最好的字,写好毛笔字不仅仅是需要功夫,肚子里还要学问满腹,最关键一点是我们不能如古人一样虚静,现代人生活比古人安逸多了,可一日三餐,可不受风寒,社会大环境中没有动荡纷乱,内心没有亡国之痛,总之能达到古人的境界比登天还难。
      古人早就在研墨实践中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如果仔细翻阅古人有关砚学的书籍,就会找到答案。前面说到对于砚学研究,民间的水平要高过文博系统,这种形势恐怕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或许将来就没有赶超的可能,一是痴迷程度不够,二是很多佳砚都掌握在民间手里,三是民间藏砚家专精一处,前几年还经常聚会开展有益的探讨,极大的促进砚学的研究发展,很多藏砚家不仅在鉴别上,在文献和实际结合考证历史源流和纠正古人的错误,已经达到前人未曾触及的高度,喜欢砚台自然开始于买书读书,自然摩拜过几大博物馆出版刊行的砚台图录,但翻来翻去后,被引进门后感觉上当了,很多好砚本没有被刻字,本没有名家留名,最好的砚台都是被古人曾经使用过的,至少我发现最好质地砚台中砚堂凹下去的最多,而当时最贵最好的砚台也不是那些砚痴们拥有的,例如黄任、纪晓岚能够收藏的砚台,博物馆藏砚给后学的人带进了一个大坑,什么名家?一部分都是崭新的砚台,真是坑人不少,骗钱很多!古代的佳砚都掌握在权贵和财阀手中,而流传到今天的好砚都被后人刻名家款,拍卖场中名人砚尽是真砚假款!让他们承担这么大的罪名其实也有点怨,毕竟前面有乾隆铺路,其实收藏砚台最不该有这么多名利是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喜欢收藏古砚,本不该有这个情节,毕竟书法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偏离了实用,况且现代人写个钢笔字都是很少的事情了,也许是忧古情怀吧,自然我们中的很多人了解古砚都是从古人的书籍中获得真知,古人真是喜欢砚台,那些冰冷的石头如此招文人怜爱,在艰苦的动荡岁月中;在阴冷的老屋中;在没有空调和卫生间的老宅内;在古代平均寿命60多有限光阴中,为我们后人留下诸多砚学知识,是我们后学的大幸,但我们这辈人古文知识学的不好,即使能看懂一些书也都是略古人所详,详古人所略,只能将图像作为砚学经典,而后极大的丰富了古人简单的雕琢修饰内容,崇尚的文化内容变了,砚台也就变成了工艺品,砚台发展成为工艺品真是砚学之大不幸,毕竟这个时代懂砚的,会点书法的人没有话语权,其实很多事情只要是铜臭气进来了,味道就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砚学的发展道路与当代截然不同,古人在日常文案中时时依靠砚台,可以说是达到耳鬓厮磨的程度,我们今天看到的书法墨迹和绘画,仅仅是实际书写需要砚台功能的很少部分,书信、写文章、批阅、记录笔记是随时随地需要砚台。因此从这几方面看,古代文人一般情况下至少置备三方砚台以上,一是一方大砚用于研很多墨汁大字、多字书写;一方中型砚是小楷行文需要;一方是随行砚便于外出携带使用,同时兼顾日常书信书写需要,很多随行砚是带盖的小砚,在露天防止风沙灰尘及风干。古人是最懂砚台的,知道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会选择不同的砚台,三方砚台中质地最好的应该是小楷行文使用,主要给上级汇报工作或正规书信需要,使用最好的纸墨笔砚,而砚需要研墨细、发墨佳的砚石,明清两代古人不二的选择基本上都是端砚和歙砚佳石,而其它两方基本上能使用,石质在中上品即可。古人经常书写都知道什么砚台是最适合自己的,当然文化品位不同、贫富不同,对于砚台的质地和样式也有不同的要求,那些最痴迷砚台的文人,最讲究质地的文人,最懂砚文化的权贵会有定制砚台的情况,首先应该是选上等的名砚石料,这类讲究的砚痴一般情况下不会购买成品,先有石料再选择匠师加工。我们看明代整体的艺术水平很高,但同时多以朴和简为大美,后世统称明代艺术具有“粗大明”的特点,砚台制作同样具有时代的特征,明代的砚台多形制规整,基本上全是长方形、方形和圆形,从历史遗存的很多珍品砚形制多在此三种,制作精美但修饰简单,基本上都是用凸起边缘线条修饰,最用功和最靓丽的地方就是砚池,最好的砚石制作上对使用寿命要求更高,砚池制作规整不会挖的太深,砚池太深就容易边缘开裂,这是砚最容易破损部位。而且对砚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都有下限要求,长度应16厘米左右,宽度11厘米,厚度3厘米以上,明代砚台的砚边基本上都在9毫米左右,砚边越窄就越容易损坏,由其是砚池周围的砚边宽度最好在1厘米左右,端砚在大清外族入主中原后,相继在清康熙三十八年、清雍正三年、清乾隆十七年开坑,好料子都基本上供为皇室使用。但从历史资料中记载看,还是明代开采的端砚石料最精、质地最纯净,明代的砚台质地总体上要优于清三代。而明代能流传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砚台还是人造的澄泥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名砚中端砚、歙砚的开采时间最长,储量也最为丰富,古人对很多石品琢磨和研究,为我们后学留下了很多砚学知识,看文章内容很生涩、枯燥,非真爱者方能慢慢读完,我个人的感觉,端砚贵刚,歙砚贵柔,端砚上品水坑,发墨细腻油腻有五彩,缺点就是这样的佳石不耐磨,久磨则砚堂磨凹的速度快,而歙砚性刚敲击发金属声音,出墨爽利,但锋过高则墨粗,渲染宣纸上就是黑但层次感差些,所以歙砚石质柔嫩些就发墨更好!所以对于端砚的贵坚好还是尚柔,我还是赞同刘墉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我们讲红颜祸水,水能孕育万物,祸水同样能滋养出各种欲望,古人总结异性之吸引是祸患之源,后来人总结归纳喻为名利,道理相同之砚台造法中美其艳修其容也是唤起心中的需求欲望,均是勾拾起人的购买欲望,其实很多生硬堆砌添加的雕刻和造型,偏离了砚台的实际功能需要,现代人基本上脱离了写字,生活中很少还能闻到墨香,黑墨研出的五彩真的无法耀过化学染料的缤纷色彩,即使五代董源的山水画扑面而来,很多人也不会为之动容。可以说很多现代人是真的不懂,另外也是现代色彩的污染实在是太厉害了,十三香的味道太浓乱了味觉。现代人没有人会觉得一件绿军装多美,但在我成长的年代,一点都不夸张,一定是第一美没有第二。砚台形制方正了就不如曲变来的好看,砚池规矩了就不如花型砚池荡人心魄,总之对砚台的雕刻修饰如同女人化妆穿花衣,终究会在夜幕下褪去。所以,如果一件实用器偏离了它原有的功能,添加过度花哨的雕刻都会随着时间失去意义,如果当人们真正回归书法年代,现代工匠的雕刻都是画蛇添足,古人对砚台依赖的时期是绝对不会重新到来是绝对的,但随着时间人们也绝对会认识到什么是砚台的真美!即使当代现存雕刻繁复名家砚也会同于红颜薄命的道理,不仅是失去市场,也许将来的命运就是铲掉重来,毕竟过于耀目的雕刻乱君心,而书画家君心乱,则作品就会失去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2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风化,在成品之前就有暗裂,和砸核桃木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圆缘园 发表于 2020-10-12 21:26
自然风化,在成品之前就有暗裂,和砸核桃木关系

你的点评是最有创意的,这么长时间我才知道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什么会降低!原来是风化造成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网友说到石料的风化,就想起保养砚台会涉及到破损话题,砚台最容易损坏的部位就是砚池,我们看到现存的很多古砚都是从砚池边缘开裂破损,所以古人说冬季砚台勿使用佳砚就是这个道理。冬季天寒,使用室内温度的水研墨,水容易渗入石缝,冷热收缩加上墨胶助力,如果当夜不清理残墨并擦干水分,边缘薄的砚池估计两三年就会开裂渗出墨汁,从现有明代砚台看,明朝的砚工就已经知道并采用加宽池墙,减少砚池深度的方法延长砚台的使用寿命,所以加宽池墙就要保证砚台的一定尺寸,而我们发现明末在砚台石料匮乏的情况下,砚台的长方形制并没有改变,砚工对砚池变了形,用门字形成砚形,砚堂的边缘变窄而砚池的边墙却放宽,总体来说,砚形的发展变化也是受到石料的匮乏而改变,而砚台使用中破损的启发,使得砚工对砚台的形制做出细微调整。很多网友特别关注历朝历代砚石品种的研究,建议在现存的小薄砚台中寻找答案更为方便,因为很多小砚台都是从破损的古砚中改造而成,这些砚台还多保持方正形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砚台都有一段情,这方小砚台是一位道士兄长亲手给做的,石料是青岛崂山地表上普通的页岩石,这种石头在游览景区行走时路边随处都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火车上结识了这位道士兄长,相见即相识通过书信往来渐渐成为知心朋友,落实宗教政策后他重新回到崂山道观再次出家。很多年前一次到山东青岛开会,特意请了几天假上崂山道观拜访早年结识的道士兄长,十几年后能再次重逢大家都十分高兴,道观上午在正常的讲道诵经时我就四下转转,下午陪他一起参加修建整治倒塌的道舍劳动,他在倒塌的墙土堆中翻出发现一方小砚台。晚上聊天,他一边清洗一边告诉我,据他讲这个小砚台是清代一位老道师亲手做来研墨,古代道观的道士很多都会一些医术,早年这位道长就擅长医术,经常自己上山采药,在道教节日活动中给人抓药看病,看来砚台这么小为了随身携带方便,即可以研墨写药方,还能用药墨临时治疗毒虫叮咬和划伤。山下人家里有紧急病人了一时找不见他,当地的人就经常托上山采药的药农喊山呼喊,小砚也可以研墨写药方抓药。当时还手持砚台与道士兄长照个相片,审视外观没有任何雕刻工具凿挖的痕迹,好像就是用砥石一点点研磨而成,估计当时这个砚台是道师采药路上自己随手做的。他记不清具体的时间,只能根据他的师傅说的故事推断应该在清朝中后期,他说别小看这方砚台。在它手上救活了上百人,由其还有一些野生动物,听他师傅说很早以前在一个隆冬寒夜,这个老道师在破旧的道观中念经打坐,从虚掩的门缝下钻进来一只狐狸,就蹲在土炕下不动,大家都以为兴许这是一只来听经修道狐狸精,但等到诵完经,看见那只狐狸不断舔舐爪子上的伤口,终于明白狐狸是求人看病疗伤,那位道长到门外扒出雪下的草药根(道观周围开荒的地里会栽种些药草),用石头碾碎了,研了些药墨和在一起,用布条将药给狐狸受伤的部位包裹上,第二年开春就总能看见那只狐狸隔着一段距离伴行,后来我猜想,也许是聪明的狐狸曾经看见道士在野外给人看过病吧。
      过了一年后收到道兄寄来一个包裹,里面有道观发行的一些道学书籍,还有他亲手给做的这方小砚,随信中说:“看你抓砚台都攥出了汗,就知道你很喜欢砚台,就捡个一样的石头照着样子做给你,砚台大大小小都能写字,匹夫能力多多少少贵在责任天下兴亡,天下有患则世人哀痛,希望你能志诚于学,一日学则一日进,将来写文章医天下之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不宜太长,否则,有裹脚布之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0371-63941568   客服微信号:13939080566

GMT+8, 2023-3-30 12:40 , Processed in 0.060928 second(s), 1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QQ在线客服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371-63941568
扫一扫联系
文房天下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