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语僧 于 2020-10-4 00:09 编辑
网络上看见一方残破椭圆小砚,孤零零摆在一家店铺里好几年无人问律,估计行家看不上眼,收藏家更瞧不上样子残破。砚小巧尺寸不大随行之用,长11厘米宽8厘米厚不到2厘米,其实样式不丑,而面貌却落魄,砚被磕碰残缘损边无一处完整。 砚虽小而做工一点都不含糊,砚面起出两毫米宽的凸起阳线,砚池凿挖的大小、深浅、形状适度。墨池边缘同样起了一圈阳线,粗细略比砚边缘窄些,砚做工老道,该是清中期一位匠师随手用心之作。砚四周底端整齐削磨斜下是为了收取方便,这类椭圆式老砚,几乎都是砚下端略宽绰,上端外沿略收窄,俯视整体外形呈现上窄下宽,而精妙之处就在墨池不是规整椭圆形,椭圆非是合乎现代标准比例的上下左右对称,而是墨池上圆略宽下圆略窄,与砚形上窄下宽相互呼应,有点类似于园林景致中曲相对弯相和的道理。只有老砚坊能继承这个样式,也只有真正老匠师能变化出这种特殊微妙,古代有名的匠师都有自己绝活,每个砚坊也都有经典制式。就是现代老匠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匠师还能认得出自己的作品,就在于都有各自独到之处。这砚的石质并不是特别好,砚背有黄龙石品,属于老坑的山料,质燥而不粗,不粗但也称不上细腻,山料石质特点坚硬耐磨下墨不细,其实这种石质尤其适合小学生使用,能快速研出墨汁来,不用讲究其粗细,随磨随用很是方便实用。这样大小的普砚多是学生砚,清代在小孩到了上学堂的年纪,就该备有笔墨砚台,即使达官贵人家也对学生砚石质要求不高,能研出墨适用就行,这样做工的学生砚该是当时正经的行货。砚面迎光观看有云母页岩的闪烁,墨痕不多但墨渍深深侵入石表,看来这学生偷懒不经常洗砚。砚堂下凹的痕迹不是墨磨出来,这似有似无的窝巢是老作坊特意研磨出,新砚小没窝不聚墨则容易干,正经行货新砚是拿来就能用,用起来还顺手。这方清中小砚的做工水平不在现代很多名家功夫之下,目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现代匠师还真不多,倒不是工具差,也不是文化水平不够,只能说是底蕴不深,想必现代的匠师也不爱琢磨,就是照着旧样仿,仿其外形没有神气,手上只有石没有砚,心里只有售价而没有写字人对砚式的要求,毕竟现代人对砚台的了解还不如制砚师的水平。而现代新精品砚全是平面还不懂得磨出个微凹,古今差距不是仅仅是石质优劣,很大程度在人的层面上,工匠高度在匠心的文化内涵,继承传统文化还浮在表面做文章。 破损的原因估计是现代人拿小砚做锤子用,例如随手用来砸核桃,时代不同对一件器皿重视程度就不同,不使用的器物就当做弃物一样。假如手机放在古代无用就只能当成镜子,镜面破裂同样可以当成锤子敲核桃,当代砚台无用就自然当做石头击碎硬壳。猜想用小砚敲碎核桃上百了,暂且揣测持有人家庭吃核桃补脑很久,也还是没补出个有出息的读书人,因为稍有点知识的人该不会用砚台砸东西。动荡的社会实在是没有文化可言,自然承载文化的器物就没有立足之地。毕竟民国时期有孔孟之道落后论,解放后文革期间开始破四旧,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改革开放后也冒出读书无用论,近现代历史中这几个时间阶段,我们民族对于五千年文明历史处于严重不自信的时期,不单单是人的思维问题,很大程度表现的是社会问题,而社会的动荡其实就是国家层面出现了问题。五千年的文化能传承下来真是不容易,如同这方小砚残缺很多很多。 卖旧货的店家说当年是一个年轻人买烟没钱了,就抄了能卖点钱的古董换了十几元钱,没想到现在老祖宗承载文化的砚台就价值一盒烟钱,如果人们心里不觉的读书可以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谁还能羡慕读书人?哪能为读书人生产非常精致的文具产品?就如同圆珠笔芯不如外国好用一个道理,实际上说明读书无用论还仍然存在。这就好像扇了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一击响亮的耳光,读书如果不能成为百姓心中提高阶层层次和生活水平的最快的捷径,中国迟早还会落后还会挨打,还会被强国吞并和灭亡。 这是一个几十元的小砚引发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