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广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
点点滴滴
查看: 10817|回复: 99

一个几十元的小砚引发的感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4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语僧 于 2020-10-4 00:09 编辑

       网络上看见一方残破椭圆小砚,孤零零摆在一家店铺里好几年无人问律,估计行家看不上眼,收藏家更瞧不上样子残破。砚小巧尺寸不大随行之用,长11厘米宽8厘米厚不到2厘米,其实样式不丑,而面貌却落魄,砚被磕碰残缘损边无一处完整。
       砚虽小而做工一点都不含糊,砚面起出两毫米宽的凸起阳线,砚池凿挖的大小、深浅、形状适度。墨池边缘同样起了一圈阳线,粗细略比砚边缘窄些,砚做工老道,该是清中期一位匠师随手用心之作。砚四周底端整齐削磨斜下是为了收取方便,这类椭圆式老砚,几乎都是砚下端略宽绰,上端外沿略收窄,俯视整体外形呈现上窄下宽,而精妙之处就在墨池不是规整椭圆形,椭圆非是合乎现代标准比例的上下左右对称,而是墨池上圆略宽下圆略窄,与砚形上窄下宽相互呼应,有点类似于园林景致中曲相对弯相和的道理。只有老砚坊能继承这个样式,也只有真正老匠师能变化出这种特殊微妙,古代有名的匠师都有自己绝活,每个砚坊也都有经典制式。就是现代老匠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匠师还能认得出自己的作品,就在于都有各自独到之处。这砚的石质并不是特别好,砚背有黄龙石品,属于老坑的山料,质燥而不粗,不粗但也称不上细腻,山料石质特点坚硬耐磨下墨不细,其实这种石质尤其适合小学生使用,能快速研出墨汁来,不用讲究其粗细,随磨随用很是方便实用。这样大小的普砚多是学生砚,清代在小孩到了上学堂的年纪,就该备有笔墨砚台,即使达官贵人家也对学生砚石质要求不高,能研出墨适用就行,这样做工的学生砚该是当时正经的行货。砚面迎光观看有云母页岩的闪烁,墨痕不多但墨渍深深侵入石表,看来这学生偷懒不经常洗砚。砚堂下凹的痕迹不是墨磨出来,这似有似无的窝巢是老作坊特意研磨出,新砚小没窝不聚墨则容易干,正经行货新砚是拿来就能用,用起来还顺手。这方清中小砚的做工水平不在现代很多名家功夫之下,目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现代匠师还真不多,倒不是工具差,也不是文化水平不够,只能说是底蕴不深,想必现代的匠师也不爱琢磨,就是照着旧样仿,仿其外形没有神气,手上只有石没有砚,心里只有售价而没有写字人对砚式的要求,毕竟现代人对砚台的了解还不如制砚师的水平。而现代新精品砚全是平面还不懂得磨出个微凹,古今差距不是仅仅是石质优劣,很大程度在人的层面上,工匠高度在匠心的文化内涵,继承传统文化还浮在表面做文章。
      破损的原因估计是现代人拿小砚做锤子用,例如随手用来砸核桃,时代不同对一件器皿重视程度就不同,不使用的器物就当做弃物一样。假如手机放在古代无用就只能当成镜子,镜面破裂同样可以当成锤子敲核桃,当代砚台无用就自然当做石头击碎硬壳。猜想用小砚敲碎核桃上百了,暂且揣测持有人家庭吃核桃补脑很久,也还是没补出个有出息的读书人,因为稍有点知识的人该不会用砚台砸东西。动荡的社会实在是没有文化可言,自然承载文化的器物就没有立足之地。毕竟民国时期有孔孟之道落后论,解放后文革期间开始破四旧,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改革开放后也冒出读书无用论,近现代历史中这几个时间阶段,我们民族对于五千年文明历史处于严重不自信的时期,不单单是人的思维问题,很大程度表现的是社会问题,而社会的动荡其实就是国家层面出现了问题。五千年的文化能传承下来真是不容易,如同这方小砚残缺很多很多。
      卖旧货的店家说当年是一个年轻人买烟没钱了,就抄了能卖点钱的古董换了十几元钱,没想到现在老祖宗承载文化的砚台就价值一盒烟钱,如果人们心里不觉的读书可以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谁还能羡慕读书人?哪能为读书人生产非常精致的文具产品?就如同圆珠笔芯不如外国好用一个道理,实际上说明读书无用论还仍然存在。这就好像扇了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一击响亮的耳光,读书如果不能成为百姓心中提高阶层层次和生活水平的最快的捷径,中国迟早还会落后还会挨打,还会被强国吞并和灭亡。
    这是一个几十元的小砚引发的感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0-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方小砚走过的一二百年历史中,正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时期,正是在清中期国界开放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世界的科技进步,也打破了我们坚守和对传统文化自信,百年沧桑百年巨变,回顾这段历史也阅读小砚残损的过程,该给它造个屋还它个静静的居所,好吧!既然如此!就给它做个砚盒算个归宿,文化自信其实也就是让心灵有个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4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兄弟!双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5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人生百态,物华天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思闽斋 发表于 2020-10-5 07:21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人生百态,物华天宝!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人生百态,物华天宝!
砚台佐笔墨之功喻为物华,栋梁之材可称作国家天宝,而从清末时光飞过荏苒现在,现在物换星移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强国梦有了开始,但到现在蒙童不爱学习有贪玩的天性,少年不爱笔墨,还有靠累腿细送外卖可以糊口;成年后腹中无文章还可以养家,但那是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底下,但有了文化有才学并为国做出贡献收入却远远不如戏子,这不是社会人生百态的正常状态,常常挂在口头“科技强国”,但一年过去了人会忘在脑后!就如同网站冷落的情况。谢谢兄弟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核桃也在变化,这不今年流行手揉吃的核桃的类似品种,这方小砚不用砸核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图洛书 发表于 2020-10-6 19:26
现在核桃也在变化,这不今年流行手揉吃的核桃的类似品种,这方小砚不用砸核桃了

谢谢回复!对!核桃过去补脑,当今手揉,壮者练手,弱者揉心,小砚是不是用来砸核桃不知道是否真实,但砚破损成这个样,该是用棱角敲而破损,民国人置砚台垫床腿,现代人将各种笔于垃圾桶,成人写字开始不如中学生,脑中唐诗宋词少于青少年。小砚该用来砸脑壳了!就是凿出洞来也是没用了!记忆力减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砚台是爱好,聚砚成堆就会貌似藏砚家。藏砚家有真亦有假,假者有几耻:
1、        收藏颇丰,还没出过砚学书籍;
2、        砚石众多,但就是从没研过墨;
3、        纸墨笔砚俱全,就是还没用砚研墨写过字;
4、        写过很多字,就是没有写过“砚”字;
5、        用过很多砚,至今不知道最好的砚是哪方?好在哪里?
6、        买过很多砚,桌上放一方柜子里藏几方,至今不知道买了多少方?
我有三耻!您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语僧 于 2020-10-9 06:36 编辑

      中华五千年文化艰难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化不是全貌,她所呈现在当代是不完整残缺的。能反映古老文化不仅有诗词歌赋、文章典籍,还有保持至今的各种实体文物,这些古代遗存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目前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文物实体,也仅仅是展示文化层面中很小的一个侧面。而馆藏展示幸存的完整文物更是所有古代器物中沧海一粟。一件或一类文物所能展现历史文化方面很有限,况且能展览出来的完整器更是沙中一粒,即使仅仅是展示书写工具砚台,也不能完整表现古代工匠的技术精湛。如何反映历史的沧桑巨变?如何表现五千年的文化悠久?单靠完整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正视历史的残缺就要正视文物的残缺,虽然文物不能代表历史的一切,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一面,但它足以带给世人的震撼高于文字的惊心动魄。正视五千年文化残缺性,其实就是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完好的文物即使都是珍品也是不能代表文化的全部,而大量的残缺文物也是文化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展示残缺或许比完整器更为重要,因为它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如同小砚一样是残缺的,但反映出那一段时间书法文化的兴衰,单就博物馆而言同样应正视文物的不完整性。国内收藏展示砚台成系列的主要有广博、上博和天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展示的砚台基本上是完整的,或者说是基本上是没有使用过的砚台,出于展示效果选取的砚台几乎完整、美观、好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其中很大一部分砚台应该是后改的砚台,或者说是残损的宋代砚台改成明式,明式的砚台改成清式,砚台是文化人的专属,而对于博物馆来说,从收藏展示砚台就看出一个博物馆的文化水平高低,整体来说博物馆的鉴别和收藏砚台的文化层次明显低于民间的藏砚家,这才是目前砚文化传承最大的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0371-63941568   客服微信号:13939080566

GMT+8, 2023-12-11 21:39 , Processed in 0.087404 second(s), 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QQ在线客服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371-63941568
扫一扫联系
文房天下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