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良才先生,您好: 冯先生能来文房四宝专业论坛,我表示热烈欢迎!冯先生若是能参加讨论,那就更好了! 几次路过绩溪,都有去拜访一下的打算,一来是看一下点烟的过程,二是收到先生的赠墨后,一直未能表达谢意!皆因时间问题而未成行。就我个人来讲,我是把冯先生当做朋友看待的,但我不想隐瞒我自已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所讨论的问题只谈墨而不涉及感情因素,制造出好墨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我们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讨论问题,我想就不会伤及感情了!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妥之处还望冯先生指正: 若能组团观看整个制墨过程,那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我认为可能不大,一般来说,烟越陈越纯越好,新烟不宜做墨,胶亦同样,点烟有最佳的时间,熬胶亦然,怎么能够在断时间内都看到呢?要是看到的都是搞好的烟,搞好的胶,好象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就我所知,有点烟机的墨厂,一样购买烟料,这是成本所致,烟料根据纯度,价格差异很大,当然我说这些不是说放先生这么做了,而是说无法看到从机器上取下的烟,一直到做成墨的这个过程,如果一定要现取现做,而不经过若干年的存放,那么可以断言这不是良烟佳墨,观看也就失去了意义。尽管如此,对于冯先生的提议我还是很感动,并对先生表示真心的感谢,若有可能成行,我想到不必看制墨的流程,而是讨论一下工艺(比如,我对先生在墨面的处理上,一直没有搞明白,也一直很是倾佩)或者墨色等话题,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又,我对纯油烟的提法不太同意,自古以来就没有说那条墨是100%的纯油烟做的,没有哪条墨是100%的纯油烟制成的,这是个常识问题。拿桐油烟为例,纯油烟的墨色是很暖的,而且发灰,暖到用“偏红”这个词都不过分。“纯油烟”只是一种叫法,表示烟料相对纯而已。墨字由黑土组成,墨失去了黑度就失去了墨的意义,不管是纯油烟,还是油纯烟,都要以黑度为指归,如何增加黑度(黑而亮),是制墨要永远面对的问题,古人的办法是加漆,现在的办法是加碳黑,而加的比例和方法又各不相同,所以制墨业很讲究传承,如果都是拿桐油一点,收集后加胶就做成墨了,那又何来程方之争,又何来清代四家呢?各家乃至现代的墨厂,其不同处是在工艺配料比例的不同,而并非是因为是否采用了纯油烟,烟料的纯度在不同档次的墨中,比例仍然不同。 又:做墨的关键在于用胶,所谓:“墨无定法,宜于用胶”,这是墨史中讲的很清楚的道理,也是业内的共识,又怎么能够告诉大家,我的墨好,是因为我用的是纯油烟呢?再此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对于碳黑的事情我已经多次说过,我个人对于碳黑并没有什么成见,相反我也多次说过加入碳黑是一种的必然,从结果来看,事实上加入碳黑的墨与民国乃至上推时间所制加漆的墨,表现的并不差。 对于冯先生的墨,我多次说过,是当今制墨业的佼佼者,这是我的真实观点,我也无需隐瞒。但我对于一些网上的说法和做法,不能苟同,这个我也不想隐瞒。很多人说冯墨是第一,要买就买冯墨,论坛的好多朋友都知道这样的说法,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厂被说的分文不值,甚至导致一些没有用过其它墨厂产品的墨友也跟着起哄,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事实,事实是大厂的高端产品的内在品质十分的好。我曾尽微薄之力,搞过两次团购,就是想让没有使用过大厂的墨友,自己去用去比较,谁喜欢冯先生的墨是个人的自由,但不能因此就把有着优良传统的大厂墨成了不堪一用的砂轮墨,这有失客观和公正,很多争论到后来不是说墨本身了,变得象是一场阶级斗争,但所有的论辨的目标就一个,就是先生的墨是最好的,不这么说就是别有用心的人,尽管我也很喜欢冯先生的墨,但我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先生的墨离天下第一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诸如网上所说:冯先生是当代制墨业的希望,冯先生的墨最好--我实在不知道这个说法从哪里来,当后来说道先生准备用明代的制墨配方和工艺来造墨,我觉得玩笑开大了。就我个人的使用来说,冯先生的墨有很多有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研磨的时候感觉“软”,“软”是个概念,大意是不够硬朗,但也不完全,我一下也找不到很合适的词,再一个就是相互重叠后,墨色变腻变灰了,这点对于画画是个很大的问题,与屯溪歙县上海墨厂的同类产品相比,我感觉还有一些差距,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又:对于先生造的情人墨,姑且不说活动的本身和取名如何,单就从制造到出炉,我个人认为时间太短了,造好墨的过程很长,包括晾干的时间。如果先生对文房论坛支持,我将建议文房四宝专业论坛在适当的时候,搞一次大型活动,很多墨厂同时来参加,大家相互比较一下,来共同促进制墨业的发展,当然这个周期也很长,不知先生可否支持?! 冯先生,我只是好墨成癖,所以说到墨的问题容易叫真,希望我对制墨业的一些看法不要得罪了先生!希望先生了解,我所说的只是墨的问题,就人来说,我始终认为先生是我值得敬重的朋友!再次感谢冯先生的光临!感谢先生参与讨论!!! 『老四最后编辑于2006-8-8 22:4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