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广场
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
点点滴滴
查看: 39223|回复: 118

【辨歙石说合辑---石上梵音-随聊版】;不断完善中方便同好参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30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onchunren 于 2019-12-8 16:07 编辑

辨歙石说合辑---【石上梵音】整理随聊版

承蒙天下师友抬爱与信任。信任二字,重于泰山;职责二字,如履薄冰,深感惶恐。费时两年余暇,把自己玩歙龙尾石的心得分享、罗列其下,如有一二可取之处,足矣!不妥、不足处,恳请师友教诲指正,不胜感激。就当茶余饭后的消遣吧!


引言      


发墨益毫

​      砚石初以地方石、陶等为材,在追求发墨的过程中,优胜劣汰后,才有四大名砚---端歙洮河红丝(或澄泥)之称。

砚石最贵“发墨益毫”,一切皆是围绕此而展开的。


苏东坡《评砚》:“砚之美,润而发墨,其它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发墨必费笔,不费笔者,必退墨;二德难兼,唯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发墨益毫,也是由砚之独特属性绝定的。过而言之,不发墨益毫的砚,仅仅是一块像砚之形的石雕而已,弃之又何惜?


      那么究竟何谓“发墨”,深究当有二,一曰:“研墨成,墨液稍停能浮津耀墨”,二曰:“舔笔过程中能起墨益毫,墨渍干后,一濯即莹。”

    《歙砚谱》载---粗罗纹稍细者,易为磨墨;细罗纹稍坚者最能发墨。或以易磨墨为发墨,非也。宋●蔡襄言:“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起墨益毫;涤之泮然立尽,此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谓磨墨不滑,停墨良久,生光发艳,如油似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使之然也。



歙龙尾石之来龙去脉

       据宋《歙州砚谱》记载:“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刋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斵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斲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令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今全最髙年,能道昔时事,并召少微孙明(今家济源)。访伪诰不获,传多如此。今山下叶氏繁息几数百户,乃猎者之孙。“李少微,原名汪少微,在其特定的皇权时期,被赐国姓李,是何等光宗耀祖之事,籍此可佐证,南唐元宗李璟时期,是何等宝爱龙尾石;后主李煜又称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砚为天下之冠啦!


其采石沿革,个人归纳为”唐开宋盛,元衰明枯,清为贡开,80年代大采。“


“尤其要注意的采石历史是,不仅整个明代,甚至到清康熙、雍正年间也都没有正式有史料记载大规模开采过,有开采也是偶尔为之。歙石最后一次正规开采,应该是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即1777年),清歙县著名学者程瑶在《纪砚》一文中说:“乾隆丁酉夏五月,余从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既然是为了“进贡”而采石,看来规模不会太小。这是清代乾隆时歙石正规开采的唯一有记载的一次。在此之前的元末到清初近500年间,无正规开采歙石的历史资料记录。1910年左右,安徽军阀马联甲令婺源驻军为他开采掘砚石,由于不知砚史,又无百姓支持,除掘取一些残石外,也没有正规开采。民国初期,歙砚生产濒绝境。歙县剩下的一家砚店汪义兴(斋名翰宝室),只是从江西玉山购进石料,生产一些低档砚台,徒有歙砚之名,却已失去歙砚之实。到抗日战争期间汪义兴砚店倒闭,砚雕艺人纷纷改行换当、背井离乡。


了解龙尾石采石的历史沿革,有辅助于鉴辨古歙砚。


坑口之辨

谈砚都绕不开坑口之辨。坑口与砚石的石质的确有内在的联系,罗纹坑、眉纹坑、金星坑、水浪金星坑(待考证水舷坑)四大名坑所出之石,普遍比四大名坑外的砚石好。这是要辨坑口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准则,石如人也,皇家贵族出的子弟,也有纨绔、败家子孙。歙石也如此,四大名坑所出之石,也不是个个都是顶级的砚材。也有徒有其名,不堪用的。那么要怎么分辨呢?


歙龙尾四大名坑石,实地考察后,都拥挤在屁股大的一块地方,石之纹、理、色,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石品交错繁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确实不好分辨。在乱花迷眼中,而石品“典型”二字,是辨歙石坑口的法门所在。而典型谓之其坑口有其一目了然的石品;石品模拟两可与似是而非,谓之非典型。具有其典型的石品,才可以说是某坑口之石。


一味谈坑口和一味回避坑口论,皆是唯心论,是不符合歙石客观和实际的大忽悠。


简而言之:观典型,辨坑口。


  龙尾石坑口分布图之一

(来源---胡中泰《歙砚的鉴别和欣赏》)





龙尾石坑口分布图之二

(来源---王耀《藏息堂》)



    以上两图可以相互对照

龙尾石之地质剖析


龙尾石是由轻变质板岩、千枚状板岩,由白云母、含铁矿物质的绿泥石、石英构成;砚石中白云母占50%~60%,绿泥石占20%~30%,石英占20%~30%,长石占1%~2%,余者小于1%。鳞片变晶结构,粒度0.001~0.05毫米,比重2.81~2.94,砚锋为曲线状,呈叠瓦状排列;硬度莫氏3~4度 。其硬度比端砚约高一个莫氏



优质龙尾石绢云母(丝光)含量在80%以上;硅质物质占20%~50%。



而发墨从地质角度讲,决定于砚石矿物质的组合、砚锋的形态、密度。

                              

                                         龙尾石色泽之地质剖析


  
辨色泽之根本
  
金星坑黑底板,眉纹、罗纹、豆斑、鱼子
青如月光味,清澈透明,为歙中精髓
鳝鱼黄、鳝肚眉子、桥头坑眉纹、黄皮眉纹本色
绿
武溪水心绿、大畈绿石、方坑段绿石、济溪绿石、外庄后山罗纹坑绿石、金星坑绿石本色、茶末绿
梅花点、红鱼子、血丝龟甲
庙前红、龟甲、玉底石
子石水锈也是褐色或偏红的褐色
带、外庄后山罗纹古坑白石、武溪白鱼子、济源白鱼子、白眉、白眉龟甲
黄铜、黄铁矿物质的氧化物
绢云母、天然生成银色丝绢感;还有就是白铁矿物质的呈现。
在龙尾石中最罕见,只能偶尔见到金皮泛蓝,透明深邃的内在气质

       龙尾石星晕类,包括金星、银星、金晕、银晕等,最佳者,是雾化的金晕最好。早年遇歙砚店家忽悠银星、银晕如何如何,看到银晕、银星的地质矿物质剖析,还买么?因为银星和银晕皆是砚石中的白铁矿物质呈不同形态的表现而已,而白铁矿物质比黄铜、黄铁矿物质的硬度高,不易随着时间而氧化。所以,银星最是不可玩者。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才会有自己的主心骨,不被左右。

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龙尾石一些主要的坑口。
首先来逛逛大名鼎鼎的四大名坑之一【眉纹坑】。

  
眉纹坑
唐开元始开
  
1984年婺源县砚石厂重采
眉纹下坑
  
以甲痕眉和春蚕卧桑眉为典型眉纹
底质无罗纹或很轻罗纹烟灰色  眉纹典型 眉子下坑石 眉凝而黑,眉尖不散不乱张力无限 碳元素负极在地质波状运动形成的褶皱。折光柔美  唐开元坑是眉子石矿脉的下坑,发青色烟灰色的质地,细眉如波,肌理发蓝;眉子细短而凝聚,乌黑亮泽,如甲痕或如蚕大。眉形微有弯弧,眉角尖收微有上翘不散,整体恰似抿嘴微笑的唇线。唐眉细弯实在而凝黑,线条细而张力无限。眉纹的线条和美感特征鲜明,气质非凡。以图辨石,主要是根据眉型和质地。卧蚕体态微胖似蚕态。同样的特征,眉凝而黑,眉尖不散不乱。  眉子下坑石光线极为敏感,在不同角度和光线及湿水条件下,焕发出的视觉美感更丰富多变。实用上,由于底质过细过密,对付现代胶重的新墨略滑略慢。但配合上佳之墨,则手感细爽,身心愉悦。它不适合作为大用墨量的实用砚,更适合高层次的画家和写尺牍的书家。而下坑石中之精,底质莹洁、几乎无纹理


眉纹中坑
  
以长眉和阔眉为典型眉纹,折光比下坑强悍,柔美度较下坑略差。
色青灰、青黑 发育眉。底质细罗纹或珍珠皮眉纹尖处已近飘散 折光比下坑的要强点 眉纹开始交织 眉型开始不干净  星晕开始叠加。浮幼眉。中坑眉--眉型相对粗而阔,所谓“壮美飘逸”,眉角不尖不收,且眉角有散化罗纹的趋势。宋眉普遍长且粗阔,宋坑段眉子石,无论多优良,底质上还是富有罗纹。眉纹且多相互交织,底质莹洁度差点。折光比唐眉强,


眉纹上坑
  
以线眉、针叶眉、鳝背眉为典型
眉纹偏细;色黑紫无折光;底板多有鱼子底。眉纹偏细,色黄,间褐色,青灰色,线眉和枣心眉无明显折光。眉纹中多有一线之痕。主【鳅背纹、枣心眉、线眉】。【线眉、针叶眉、鳝背眉、枣心眉、发育眉】【石色青黑和鳝黄两种】无明显折光,底质多有鱼子点


青琅玕
  
带眉纹的、为青琅玕底质的眉子坑石
  

青苍之色,美玉之华 眉子坑下段矿脉即所谓唐坑所出的佳石中,除却眉纹,只留眉纹下面的那层莹净无暇的底质,底质部分淡青呈烟灰色或黑中透青,且富含很高的绢云母,质地细腻,光泽银黑犹如绸缎般散透出珠光宝气的质感,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华美质感。青琅玕之青,同理不可能为直白外露的青,而是苍中青,银黑透青。青琅玕仍只有眉子坑质地最美者堪称。



       眉纹坑,顾名思义,就是出典型眉纹石品的龙尾石坑口,眉纹下坑石,有师友称其为“唐眉”,也有称之为“唐妹、堂妹”的,其所指都是眉纹下坑石;称眉纹中坑眉为“宋眉”、“宋妹”。对龙尾石品的命名,古人没有今人这么天马行空,外号多了,有时候难免不知所谓。所以说个眉纹下坑石,还是最明了的。青琅玕也是我们自己联想翩翩,与眉纹下坑的极品石套上关系的,说的就是这么回事,知道就行,知道有个名词叫青琅玕即可,深究伤脑筋、伤感情。这就是有关眉纹坑的一些神话故事,店家靠这忽悠,估计以后还会有新名词出来。这么多年过去了。石还是那石,是该回归本心了。

师友可点击歙砚精品师友展之三【眉子坑】,图文相互对照下。
   

                        四大名坑之二【罗纹坑】

  
罗纹坑
  
极品罗纹坑石以纹理缜密有序、纯净透底、无星为上
  
  
李氏時發
  
南唐采石故坑;
  
70年代又采
眉子坑下坑右侧东侧,金星坑下方,优质罗纹砚石不分层,底、面纹理基本一致,石质均匀缜密,细腻湿润。下坑色青灰或青黑,粗罗纹、细罗纹、古犀罗纹、星晕、金花、泥浆;上坑色青灰,石质偏粗,算子罗纹和罗纹光板。
七寸为珍,八寸为宝,极言纯净罗纹石极其难得。
元代江光启的《送侄济舟售砚序》中曾经记述:石之心最紧处为浪,又出至漫处为丝,又外愈漫处为罗纹……今以吾乡杉木板譬之,木心为浪,出外为丝,愈外为罗,亦物性之自然者也,丝之品目不一,曰刷丝,曰内里丝,曰丛丝,曰马尾丝,皆因其形似以立名。”这就详尽描述了罗纹坑古遗石的石质特性,和近几年武溪沿岸开采的石材特征相符。


     师友可点击歙砚精品师友展之一【罗纹坑】,图文相互对照下。


        樟树背罗纹坑

       说到罗纹坑,还有一个樟树背罗纹坑,具体开采时间不详,但至少于宋时已经开采了,宋人极为喜爱用此坑石料制砚。在此坑口有古人开采遗迹。在砚山宋制砚遗址中,有此坑石作为佐证。还有许多被认为是罗纹坑、眉纹坑、金星坑的古歙砚,实际出于下面要说的樟树背罗纹坑。

      砚山当地俗称“樟树背罗纹坑”;“山顶罗纹坑”,又叫“古罗纹坑”。一坑有三个名字,皆指同一个坑口。进砚山村口,有一棵百年大樟树,其背后的山上,初以樟树背罗纹坑称之,后才有称之为“山顶罗纹坑”和“古罗纹坑”。可见最通俗易懂的就是“樟树背罗纹坑”啦。一个坑口,名曰不一,令爱好歙龙尾石的师友,迷惑摸不着头脑,知道其坑口具体位置,我们一 一与之对应,即可。没有必要深究到底哪个坑口名字最佳。


  
樟树背罗纹坑
  
具体开采时间不详
但至少于宋时已经开采
上世纪80年代曾再次开采,不久停产。
此坑主要纹理为刷丝罗纹,古犀罗纹;在不同角度看千变万化。罗纹有乌丁刷丝罗纹、吐丝罗纹,及古犀角罗纹、眉纹有枣心、针叶、鱼子等纹理。比其他坑口罗纹石重实,有玉质感,手感润滑,更符合古人对歙石“金声玉德”的美誉,发墨特细。石色有银灰,灰,银黑  青碧、偏绿等。顶端右侧出鳅背、线眉、鱼子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nchunren 于 2017-5-4 15:42 编辑

                      四大名坑之三【金星坑】
  
金星坑
  
宋开,70年代重开
  
与眉纹坑东侧,与之相邻,与罗纹坑相距150米左右;金星的底色呈青碧、青黑色,一般无其他花纹。富含麦芒般的【针尖银星】,多为金星坑石。金星金晕没有水舷坑的生动,金星点普遍小一些、金星点如雨点斜斜洒下,动感十足;一般金星坑的质地相对其他坑口要硬些。
  
  
砚山石农初以榔头敲击一种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纹理,纯净乌黑的石头,来判断其优劣。发现其石发叮当声,而石色比它石更黑如江西制白凤丸乌鸡的壳,石质坚润。所以俗称其为“叮当石、乌鸡壳、黑龙尾。


  
玉带和彩带石为金星坑所独有。玉带和彩带石的石纹均属条带状,两者的区别在于玉带石上有金星、金晕,而彩带上没有。无论是收藏还是实用,玉带均优于彩带。
   
下段石色青绿和紫红,分层取石庙前青(彩带青色横切出现整面暗青色)、庙前红(彩带青色横切出现整面褐红色)、彩带,中段色青碧主玉带、【金花、金星、银星、金晕】
   
上段色青黑、深黑-金花【晕层似花状者】、金星、银星、梅花点、罗纹。出纯净乌黑的黑底板。
   
上段右侧罗纹、古犀、水波罗纹【罗纹中时有银星相生】
  
        

       金星坑特有的石品就是彩带、玉带;庙前红、庙前青是大家最为神往的,古籍也略有记载,实际情况就是这么回事,可是大家还是喜欢搞得虚无缥缈,神神叨叨的。物皆以稀为贵吧。


       金星坑,不得不说的“黑龙尾”,当初就是朴实无华的砚农用榔头试其优劣,遂起名为叮当石,后来名字就越来越玄乎乎了。


         师友可点击歙砚精品师友展之二【金星坑】,图文相互对照下。

                    
                                    
                                              四大名坑之四【水浪金星坑】【待考证之水舷坑】



  
水浪金星坑
  
待考证之水舷坑
  
具体始开时间不详;
1974年重开
  
主水波罗纹,石多金花。金星较金星坑的一般比较靓丽一点,石质细腻一点。在实用上水舷坑的更细腻一些。松皮罗纹,其纹较粗,若松树皮的纹理,看似高低不平,抚之却平滑如玉。多见于水舷坑.第一层多为水波纹和少量山皮金星(质地较疏),第二层石品多为水波金星,水波纹上金星格外耀眼。第三层水波银星、金晕. 第四层厚约30公分纯净的水波罗纹,  第五层主要石品为水波眉纹。金星、金晕灵动飘逸具有空间动感。【雨点状】【粗、细水波、星晕、水浪眉纹、瓜子、松皮、龙鳞】 2005年2月4日,为了拓宽进砚山村的马路,水舷坑被填平了
  
  
眉子坑下方芙蓉溪旁,主金星水波罗纹。
  
水浪金星坑石大致分五层的说法,是《玉铭砚斋》的吴玉民老师,比较其它杂乱无序的说法,还是有裨益的。也就是个大致的参考。不必太纠结到底是属于哪一层的。石乃自然造化,没有一成不变的。


         

       水浪金星坑,其坑口的具体始开时间,在歙界一直是个迷。有说是南唐始开,有说是近代才开采的。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口径,也没有定论。

       下面还是采用吴玉民老师和砚山当地老一辈的说法,比较客观和接近事实吧。具体怎么看,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话题。

        宋·苏易简《砚谱》云: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至冬水涸,方能取之。石多金花。

        宋·唐积《歙州砚谱》云: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发地丈余迺(乃)至石,率多金花、眉子,地属程於。

       这是两则关于水舷坑的较早记述,内容非常相似。但此后的千年间,关于水舷坑的记述要么抄这两则,要么就绝口不提了。(lonchunren推测---原因可能是:这个坑口开采太困难了,大多数时间里是停产的。)

       严格说来,现代水舷坑的重新开采开始于1974年,但当时并不是目标明确地要开采水舷坑,只是因为在路边的这个位置找到了有水波纹样的砚石,才开始向下采掘,并很快挖到了接近芙蓉溪水面的位置。

      大约到了1978年,此坑已采至芙蓉溪水平面下,期间有多批日本的研究或观光团体来龙尾山、砚厂考察、观光,他们根据此坑的位置和开采出来的砚石石品,认定那就是沉寂已久、大名鼎鼎的水舷坑。我今天这么说,大家可能有些难以接受,但事实确实如此!当时确实没有多少人顾得上研究这些,要知道,在当时的稍稍以前几年、十几年里,几大名坑周围的古木还在被大量砍伐用于大炼钢铁或烧窑制砖、烧木炭,甚至还有人在砚坑上尝试种过玉米。并不是我们的前辈刻意要焚琴煮鹤,天灾加上人祸,让大家日夜在为解决温饱而奋斗,实在没有闲暇来考证、研究这些。水舷坑临芙蓉溪,春夏季节溪水涨溢,水位高时淹了坑口,采石困难。冬季天气寒冷,采石工人在水中作业难以持久,所以水舷坑的开采一般集中在每年秋季的四个月中进行。开采时需用水泵24小时连续排水。随着采石面的下降,水泵从开始时的一、二台,逐步增加,最多时用过七台水泵同时抽水方能采石。 水舷坑坑口长约12米左右、宽约4米左右,从上往下看,呈锥形井状,口大底小。

        
                -------------------------------------------以上皆出自吴玉民老师口述整理


      下面,我们接着聊。

       发现此坑所出之石主水波罗纹,上有金星特别亮丽,飘逸幻变;所以砚山砚农,以其主要石品谓之“水浪金星坑”,既形象又生动,闻者便知。

       水浪金星坑,又因为是位居于芙蓉溪河下,石出芙蓉溪河床切割的水底,砚山砚农,又有直接称此坑为“水坑”。

       以上就是现在水舷坑的由来,但此坑无古人开采痕迹,河床深处子石、流传下来的古龙尾歙砚、制砚遗石,皆未发现有此坑石。据老矿工回忆,此方位原有很多古人开采的碎石块,但对古人这些碎石块具体的石品,已以无印象了。为严谨科学,现在的水舷坑是否是古籍记载的水舷坑,还有待考证。



      师友可点击歙砚精品师友展之四【水浪金星坑】【待考证水舷坑】,图文相互对照下。



以上是四大名坑眉纹坑、罗纹坑、金星坑、水舷坑和古罗纹坑的正脉坑口辨析,不足处,恳请师友赐教!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onchunren 于 2017-5-4 21:11 编辑

  辨四大名坑外之诸多坑口

黄皮眉坑
砚山又称水蕨坑、鲫鱼背坑
  
宋景佑年间始开,
  
1988年重开。
  
最大特点是有眉纹底的折光极强;
  
眉纹多数相互交织成片,伴生于罗纹。
  
水蕨坑与水舷坑隔溪相望,相距20米左右,宋景祐年间开发,以后废而不取,直到1988年砚石坑重新开采。底板金黄,其眉型不内敛、稍散乱,不沉稳、多生于罗纹底上;其中眉纹多数相互交织成片,如江涛海浪之象[其理若浪].怒浪,较为散乱,与眉纹共生大片金晕,间以细小金星,抚之略感涩手,细腻度不及罗纹、眉纹诸坑;主要石品有罗纹、星晕、龙鳞、牛毛罗纹、雁湖眉、龟甲层、玉底石层,眉纹为细长型枣心眉,眉心有微隙或杂痕。眉纹散且有罗纹底.。
  

           
学校背金星坑

  
学校背金星坑
  
砚山口学校背的山上
  
2000年发现并开采石 色青灰、青黑
纹理较大,如浪如龙鳞,交织成片,星点颗粒大,金晕成片满板。
石质偏粗松,吸水性强
拉丝纹、粗细罗纹、绞丝罗纹、金星、金晕、银星。
  



庄基坑
  
庄基坑
  
砚山俗称“老虎凼”
  
元开  
  
主要特点:石分层较多,且层次不平整
位于砚山村砚石矿厂后面的庄基山上,胡中泰言其主细罗纹、短刷丝罗纹;浓郁青色味,金星似梅花点,又无金星坑梅花点生动。罗纹、眉纹、星晕,,石心处佳石可与四大名坑相比;七十年代,砚山石矿曾组织人力对这个古老的坑口重新进行开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后无功而返。

竹园山罗纹古坑
  
竹园山罗纹古坑
  
应为古籍载“罗纹里山坑”
  
唐开,宋停采至今
  
石色青灰
  
砚山村后竹园山半腰处,距眉纹坑西北1公里左右;粗细罗纹、算子罗纹、刷丝罗纹、鱼子、偶有星晕、闪闪纹石;距此坑0.5公里平行的位置,出星晕、罗纹【水浪罗纹,其星晕亮丽】鳅背纹、丝状条形带纹  是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砚坑。后人当幸哉!
  


外庄眉
  
外庄眉
  
外庄村前后的山上,从山脚下至砚坑约70米左右
  
里山外庄眉纹坑(80年代)、外山外庄眉纹坑、后山外庄罗纹古坑70年代重开有古人开采痕迹,具体时间不详。
  
石色有青绿、乳白、紫红诸色,石层与玉底石相似,细腻有玉质感。
  


叶九眉纹坑
  
叶九眉纹坑
  
岭背村对面的山上,坑口距武溪70米左右
  
宋开,1987年重开
  
上坑---石质比眉纹坑的硬,折光不如眉纹坑石,常见银花杂生;
  
下坑—主罗纹,色青灰,多带鱼子底,又有线眉、枣心眉相生。
  


新叶九眉纹坑
  
新叶九眉纹坑
  
1997年,当地村民在龙尾山眉子坑相对的背面发现了新的开采点组织开采
这个地点上所出之石与叶九坑颇近似,也多为波浪形眉纹,但石质更粗疏,眉纹的硬度更高,更不能作精细雕琢。


溪头坑
  
溪头坑
  
北宋曰“主持山”龙尾山北山势陡峭处,俗称岭背金星、金晕(鳝肚纹、乌丁罗纹)罗纹质感不强


大畈绿石带坑
  

大畈绿石带坑
1999年开
  
色青碧,石质细腻
疑为羊斗岭古坑,有条形带状纹理;绿带石、绿石再纯净也有条形带状影子


济溪坑群
  
济溪坑群
  
济溪村的前后的山上和济溪河道两边
  
宋始开
  
底板有均匀密布的鱼子纹
  
济溪绿石带坑1999年发现、济溪鱼子坑(济源坑石青细有金纹花晕厥状不常)宋开1982年发现坑口,83年重开、济溪鱼子石眼坑2005年、济溪金晕水坑1997年、济溪金晕旱坑2000年、


晓鳙坑
  
晓鳙坑
  
估计宋时有大型坑口开采
玳瑁斑纹,底板多为紫色,偶见黄褐色;芝麻点纹、鱼子、鱼子金晕  疑是晓鳙坑,玳瑁斑石


紧足坑
  
紧足坑
  
元开
在罗纹坑底,色青灰,多金星、金晕、金花、金圈,有的金圈如动物的眼睛,故称之“龙眼”,石质较松。


驴坑
  
驴坑
  
浙源乡庐坑村东面的坞石山上
鱼子  其石青中有绿晕也,多金星金晕,金星、金晕较为突出,金星巨大、以层状方式存在,透底罕有;以质地紧密,泛青绿晕者为上。90年代有少量的采挖,现被普遍认为驴坑,古人开采痕迹;石中青绿晕


桥头坑
  
桥头坑
  
砚山口中学大桥两端马路边
  
罗纹底【石质较松,略带黄色】、雨点样黑点 罗纹质感不强,色浮不重实多鱼子底
桥头东坑色青黑星晕暗淡无光,2011年水底出石色青碧、有青绿晕、金星、丝状罗纹,优于干坑砚石。罗纹表层的砚石质较松,略带黄色,此罗纹旋转到一定角度看时,有的象雨点样黑点,有的还带有如鱼子般的黑点或线眉子(有的眉子中心会有裂隙或杂痕)。.还有少量的金星,金晕,眉子.好的桥头坑石质也非常细润.常有人误作老坑罗纹。
桥头西坑 底质皆带鱼子底【古枣心坑-吐丝、枣心眉皆出】【《辨歙石说》枣心坑,皆干坑,故石微燥,疑为桥头西坑。】出吐丝、粗细罗纹、针叶眉、枣心眉、星晕、鱼子、罗纹、针叶眉纹。2002年马路拓宽时发现此坑有古人开凿痕迹。具体时间不详。


灵岩山(洞灵岩)
  
灵岩山(洞灵岩)
  
歙州砚谱 洞灵岩紫石,大小者如肝色。《新安志》璞少瑕多燥慢,莹者可拟端溪,然绝少。


方坑段坑群
  
方坑段坑群
  
方坑段绿石坑1997年色青碧,方坑段金星坑主青灰,黄鱼子、青鱼子、茶末绿、条形带状、金晕等;方坑罗纹坑色青灰,鱼子、罗纹,其中罗纹纹理清晰、质地紧致,罗纹多有鱼子底,为制砚良材


龙蛋枣心眉纹金晕坑
  
龙蛋枣心眉纹金晕坑
  
1999年发现古人开采痕迹,具体时间不详
石色青灰、黄褐。
眉纹坑上100米左右的柴林里
金晕如蛋型【鸭蛋】鳝肚眉、带状罗纹、鱼子、金晕、龙蛋金晕



参考书目:
胡中泰《歙砚的鉴别和欣赏》
吴锦华《龙尾石谱》
《歙砚说》
《歙州砚谱》
《婺源县志》
《辨歙石说》
《云林石谱》
《歙砚辑考》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潢石是哪个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有图片一一对应可就完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含金量的帖子,加分飘红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含金量的帖子,加分飘红置顶!!!
老四 发表于 2015-7-30 19:04



   谢四哥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haozhizhai 发表于 2015-7-30 18:06


谢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0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0371-63941568   客服微信号:13939080566

GMT+8, 2023-12-6 12:01 , Processed in 0.510384 second(s), 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QQ在线客服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371-63941568
扫一扫联系
文房天下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