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onchunren 于 2019-12-8 16:07 编辑
辨歙石说合辑---【石上梵音】整理随聊版
承蒙天下师友抬爱与信任。信任二字,重于泰山;职责二字,如履薄冰,深感惶恐。费时两年余暇,把自己玩歙龙尾石的心得分享、罗列其下,如有一二可取之处,足矣!不妥、不足处,恳请师友教诲指正,不胜感激。就当茶余饭后的消遣吧!
引言
砚石初以地方石、陶等为材,在追求发墨的过程中,优胜劣汰后,才有四大名砚---端歙洮河红丝(或澄泥)之称。
砚石最贵“发墨益毫”,一切皆是围绕此而展开的。
苏东坡《评砚》:“砚之美,润而发墨,其它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发墨必费笔,不费笔者,必退墨;二德难兼,唯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发墨益毫,也是由砚之独特属性绝定的。过而言之,不发墨益毫的砚,仅仅是一块像砚之形的石雕而已,弃之又何惜?
那么究竟何谓“发墨”,深究当有二,一曰:“研墨成,墨液稍停能浮津耀墨”,二曰:“舔笔过程中能起墨益毫,墨渍干后,一濯即莹。”
《歙砚谱》载---粗罗纹稍细者,易为磨墨;细罗纹稍坚者最能发墨。或以易磨墨为发墨,非也。宋●蔡襄言:“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起墨益毫;涤之泮然立尽,此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谓磨墨不滑,停墨良久,生光发艳,如油似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使之然也。
歙龙尾石之来龙去脉
据宋《歙州砚谱》记载:“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刋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斵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斲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令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今全最髙年,能道昔时事,并召少微孙明(今家济源)。访伪诰不获,传多如此。今山下叶氏繁息几数百户,乃猎者之孙。“李少微,原名汪少微,在其特定的皇权时期,被赐国姓李,是何等光宗耀祖之事,籍此可佐证,南唐元宗李璟时期,是何等宝爱龙尾石;后主李煜又称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砚为天下之冠啦!
其采石沿革,个人归纳为”唐开宋盛,元衰明枯,清为贡开,80年代大采。“
“尤其要注意的采石历史是,不仅整个明代,甚至到清康熙、雍正年间也都没有正式有史料记载大规模开采过,有开采也是偶尔为之。歙石最后一次正规开采,应该是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即1777年),清歙县著名学者程瑶在《纪砚》一文中说:“乾隆丁酉夏五月,余从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既然是为了“进贡”而采石,看来规模不会太小。这是清代乾隆时歙石正规开采的唯一有记载的一次。在此之前的元末到清初近500年间,无正规开采歙石的历史资料记录。1910年左右,安徽军阀马联甲令婺源驻军为他开采掘砚石,由于不知砚史,又无百姓支持,除掘取一些残石外,也没有正规开采。民国初期,歙砚生产濒绝境。歙县剩下的一家砚店汪义兴(斋名翰宝室),只是从江西玉山购进石料,生产一些低档砚台,徒有歙砚之名,却已失去歙砚之实。到抗日战争期间汪义兴砚店倒闭,砚雕艺人纷纷改行换当、背井离乡。
了解龙尾石采石的历史沿革,有辅助于鉴辨古歙砚。
谈砚都绕不开坑口之辨。坑口与砚石的石质的确有内在的联系,罗纹坑、眉纹坑、金星坑、水浪金星坑(待考证水舷坑)四大名坑所出之石,普遍比四大名坑外的砚石好。这是要辨坑口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准则,石如人也,皇家贵族出的子弟,也有纨绔、败家子孙。歙石也如此,四大名坑所出之石,也不是个个都是顶级的砚材。也有徒有其名,不堪用的。那么要怎么分辨呢?
歙龙尾四大名坑石,实地考察后,都拥挤在屁股大的一块地方,石之纹、理、色,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石品交错繁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确实不好分辨。在乱花迷眼中,而石品“典型”二字,是辨歙石坑口的法门所在。而典型谓之其坑口有其一目了然的石品;石品模拟两可与似是而非,谓之非典型。具有其典型的石品,才可以说是某坑口之石。
一味谈坑口和一味回避坑口论,皆是唯心论,是不符合歙石客观和实际的大忽悠。
简而言之:观典型,辨坑口。
龙尾石坑口分布图之一 (来源---胡中泰《歙砚的鉴别和欣赏》)
龙尾石坑口分布图之二 (来源---王耀《藏息堂》)
龙尾石之地质剖析
龙尾石是由轻变质板岩、千枚状板岩,由白云母、含铁矿物质的绿泥石、石英构成;砚石中白云母占50%~60%,绿泥石占20%~30%,石英占20%~30%,长石占1%~2%,余者小于1%。鳞片变晶结构,粒度0.001~0.05毫米,比重2.81~2.94,砚锋为曲线状,呈叠瓦状排列;硬度莫氏3~4度 。其硬度比端砚约高一个莫氏。
优质龙尾石绢云母(丝光)含量在80%以上;硅质物质占20%~50%。
而发墨从地质角度讲,决定于砚石矿物质的组合、砚锋的形态、密度。
龙尾石色泽之地质剖析
辨色泽之根本 | | | | | | | | 武溪水心绿、大畈绿石、方坑段绿石、济溪绿石、外庄后山罗纹坑绿石、金星坑绿石本色、茶末绿 | | | | | | | | 带、外庄后山罗纹古坑白石、武溪白鱼子、济源白鱼子、白眉、白眉龟甲 | | | | 绢云母、天然生成银色丝绢感;还有就是白铁矿物质的呈现。 | | 在龙尾石中最罕见,只能偶尔见到金皮泛蓝,透明深邃的内在气质 |
龙尾石星晕类,包括金星、银星、金晕、银晕等,最佳者,是雾化的金晕最好。早年遇歙砚店家忽悠银星、银晕如何如何,看到银晕、银星的地质矿物质剖析,还买么?因为银星和银晕皆是砚石中的白铁矿物质呈不同形态的表现而已,而白铁矿物质比黄铜、黄铁矿物质的硬度高,不易随着时间而氧化。所以,银星最是不可玩者。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才会有自己的主心骨,不被左右。
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龙尾石一些主要的坑口。
首先来逛逛大名鼎鼎的四大名坑之一【眉纹坑】。
| | | 底质无罗纹或很轻罗纹烟灰色 眉纹典型 眉子下坑石 眉凝而黑,眉尖不散不乱张力无限 碳元素负极在地质波状运动形成的褶皱。折光柔美 唐开元坑是眉子石矿脉的下坑,发青色或烟灰色的质地,细眉如波,肌理发蓝;眉子细短而凝聚,乌黑亮泽,如甲痕或如蚕大。眉形微有弯弧,眉角尖收微有上翘不散,整体恰似抿嘴微笑的唇线。唐眉细弯实在而凝黑,线条细而张力无限。眉纹的线条和美感特征鲜明,气质非凡。以图辨石,主要是根据眉型和质地。卧蚕体态微胖似蚕态。同样的特征,眉凝而黑,眉尖不散不乱。 眉子下坑石对光线极为敏感,在不同角度和光线及湿水条件下,焕发出的视觉美感更丰富多变。实用上,由于底质过细过密,对付现代胶重的新墨略滑略慢。但配合上佳之墨,则手感细爽,身心愉悦。它不适合作为大用墨量的实用砚,更适合高层次的画家和写尺牍的书家。而下坑石中之精,底质莹洁、几乎无纹理。
|
眉纹中坑 以长眉和阔眉为典型眉纹,折光比下坑强悍,柔美度较下坑略差。 | 色青灰、青黑 发育眉。底质细罗纹或珍珠皮眉纹尖处已近飘散 折光比下坑的要强点 眉纹开始交织 眉型开始不干净 星晕开始叠加。浮幼眉。中坑眉--眉型相对粗而阔,所谓“壮美飘逸”,眉角不尖不收,且眉角有散化罗纹的趋势。宋眉普遍长且粗阔,宋坑段眉子石,无论多优良,底质上还是富有罗纹。眉纹且多相互交织,底质莹洁度差点。折光比唐眉强, | | 眉纹偏细;色黑紫无折光;底板多有鱼子底。眉纹偏细,色黄,间褐色,青灰色,线眉和枣心眉无明显折光。眉纹中多有一线之痕。主【鳅背纹、枣心眉、线眉】。【线眉、针叶眉、鳝背眉、枣心眉、发育眉】【石色青黑和鳝黄两种】无明显折光,底质多有鱼子点。 |
| 青苍之色,美玉之华 眉子坑下段矿脉即所谓唐坑所出的佳石中,除却眉纹,只留眉纹下面的那层莹净无暇的底质,底质部分淡青呈烟灰色或黑中透青,且富含很高的绢云母,质地细腻,光泽银黑犹如绸缎般散透出珠光宝气的质感,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华美质感。青琅玕之青,同理不可能为直白外露的青,而是苍中青,银黑透青。青琅玕仍只有眉子坑质地最美者堪称。
|
眉纹坑,顾名思义,就是出典型眉纹石品的龙尾石坑口,眉纹下坑石,有师友称其为“唐眉”,也有称之为“唐妹、堂妹”的,其所指都是眉纹下坑石;称眉纹中坑眉为“宋眉”、“宋妹”。对龙尾石品的命名,古人没有今人这么天马行空,外号多了,有时候难免不知所谓。所以说个眉纹下坑石,还是最明了的。青琅玕也是我们自己联想翩翩,与眉纹下坑的极品石套上关系的,说的就是这么回事,知道就行,知道有个名词叫青琅玕即可,深究伤脑筋、伤感情。这就是有关眉纹坑的一些神话故事,店家靠这忽悠,估计以后还会有新名词出来。这么多年过去了。石还是那石,是该回归本心了。
师友可点击歙砚精品师友展之三【眉子坑】,图文相互对照下。
四大名坑之二【罗纹坑】
罗纹坑 极品罗纹坑石以纹理缜密有序、纯净透底、无星为上 | | 眉子坑下坑右侧东侧,金星坑下方,优质罗纹砚石不分层,底、面纹理基本一致,石质均匀缜密,细腻湿润。下坑色青灰或青黑,粗罗纹、细罗纹、古犀罗纹、星晕、金花、泥浆;上坑色青灰,石质偏粗,算子罗纹和罗纹光板。 | | 元代江光启的《送侄济舟售砚序》中曾经记述:石之心最紧处为浪,又出至漫处为丝,又外愈漫处为罗纹……今以吾乡杉木板譬之,木心为浪,出外为丝,愈外为罗,亦物性之自然者也,丝之品目不一,曰刷丝,曰内里丝,曰丛丝,曰马尾丝,皆因其形似以立名。”这就详尽描述了罗纹坑古遗石的石质特性,和近几年武溪沿岸开采的石材特征相符。 |
樟树背罗纹坑
说到罗纹坑,还有一个樟树背罗纹坑,具体开采时间不详,但至少于宋时已经开采了,宋人极为喜爱用此坑石料制砚。在此坑口有古人开采遗迹。在砚山宋制砚遗址中,有此坑石作为佐证。还有许多被认为是罗纹坑、眉纹坑、金星坑的古歙砚,实际出于下面要说的樟树背罗纹坑。
砚山当地俗称“樟树背罗纹坑”;“山顶罗纹坑”,又叫“古罗纹坑”。一坑有三个名字,皆指同一个坑口。进砚山村口,有一棵百年大樟树,其背后的山上,初以樟树背罗纹坑称之,后才有称之为“山顶罗纹坑”和“古罗纹坑”。可见最通俗易懂的就是“樟树背罗纹坑”啦。一个坑口,名曰不一,令爱好歙龙尾石的师友,迷惑摸不着头脑,知道其坑口具体位置,我们一 一与之对应,即可。没有必要深究到底哪个坑口名字最佳。
樟树背罗纹坑 | 具体开采时间不详 但至少于宋时已经开采 上世纪80年代曾再次开采,不久停产。 | 此坑主要纹理为刷丝罗纹,古犀罗纹;在不同角度看千变万化。罗纹有乌丁刷丝罗纹、吐丝罗纹,及古犀角罗纹、眉纹有枣心、针叶、鱼子等纹理。比其他坑口罗纹石重实,有玉质感,手感润滑,更符合古人对歙石“金声玉德”的美誉,发墨特细。石色有银灰,灰,银黑 青碧、偏绿等。顶端右侧出鳅背、线眉、鱼子等。 | |
|
|